|
沙發

樓主 |
發表于 2021-10-12 10:09:49
|
只看該作者
三、水層溫差對釣魚的影響
水體各層次的溫度不相同,而且隨著季節、天氣(陰晴風雨等)而發生變化。這對魚類活動有重大影響。前述的晝夜溫差直接影響著水層溫差的變化,特別是光照起著決定性作用.
從測定的一些數據中,筆者注意到水層溫差有如下的一些特點:
?、乓话闱闆r下,水表層溫度高于水底層溫度。水表層受到太陽光的直接照射,較容易升高溫度。水是熱的不良導體,水底層溫度變化比較緩慢。兩年中,我只遇到過兩次水底層溫度高于水表層溫度的特例。一次是2005年2月19日,下雪天,在東田壩,10時左右,氣溫0.5度,水表4度,水底6度。因為氣溫急速下降,水的比熱大,水溫還來不及降得很低,水底層降溫更是緩慢,造成水溫高于氣溫,水底層溫度高于水表層溫度這樣的特例。寒潮剛來臨時,可能也是類似情況。另一次是3月13日10時,在黃家壩,氣溫7度,水表層9度,水底層11度。當天的前兩日降雨降溫。這兩次,都明顯地感覺到魚獲比平常多。還有一種情形,水底層溫度比水表層要高,那就是水面結了冰.水表面結冰的溫度在零度,而水底未結冰,當然溫度高于零度了.破冰釣魚效果甚好,其原因恐怕就是水底層溫度較高.(最新資料:今年元月7日,釣不起魚兄在江蘇南通實測氣溫-5攝氏度,水表層0度,水下1.8米處6度).
⑵水層溫差與季節天氣有關.在四川北部地區,一年中水表層最高溫度達34度,最低7度;水底層最低溫度6度,最高29度。水表層水底層溫度差值最大為9度,最小為0(特殊情況下如下雪、結冰等有逆差)。大約在11—2月水表層水底層溫差較小,甚至可以趨于一致。大約在3—10月溫差值較大。一天之中,早晨氣溫通常低于水表層溫度。隨著太陽升起,陽光照射之下,氣溫比水溫升高快,水表層比水底層升溫快。中午以后,通常氣溫高于水溫,水層溫差增大。水層溫差變化主要決定于太陽光照射的時間和強度。大晴天,大太陽,水層溫差變化大。這可以解釋冬季大晴天難釣魚或大晴天上午尚可下午難釣。說夏釣早是很有道理的,但夏釣晚就值得具體分析了。2004年8月17日,晴,在沙溪一塘幾乎釣不上魚。9.30時,氣溫27度,水表30度,水底(2米深)27度。下午6時,氣溫32度,水表34度,水底29度。期望太陽西墜時有點收獲,但傍晚時候根本釣不上魚。原因是傍晚時,僅管氣溫略有下降,但水表溫度仍居高不下(由于水散熱慢),水層溫差又大,造成水體嚴重缺氧,魚不開口??梢?,在多數情況下,夏天只適宜釣早,不適宜釣晚。在陰或多云天氣,或許亦可釣晚。當然,晚上9點以后的夜釣,又當別論了。
?、撬畬訙夭钭兓侍菪巫兓?。離表層越近,變化幅度越大;離底層越近,變化幅度越小。
以一次日記片斷為例,進行分析。2004年4目4日,晴,室溫21度,相對濕度75%,昨晚室外21度,今晨14度,夜間溫差值7度,說明夜晚寒冷。今日晴,水層溫差大。下午4時,氣溫27度,水表24度,水下30厘米處21度,水底2米處17度,水表水底差7度。魚浮水面,難釣。又測堰口4米水深處,溫度與2米深處基本相同。
上例不僅說明了夜間溫差值、晝夜溫差值和水層溫差值對釣魚的影響,而且也說明各水層溫度呈梯形變化。陽光照射下,水表面升溫快,而光線穿透力不強,水導熱本領小,所以下層溫度變化小,這就導致表層水溫較高而且變化較大,底層水溫較低而且變化較小。在上例中,離水表層30厘米處下降溫度3度,從30厘米處到1.5米處(深度差1.2米)下降溫度只有4度,從1.5米到4米深處(深度差2.5米)溫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??傊?,水層溫差變化不是平均變化的,而是從上到下呈幾何級數衰減的,在深水處溫度變化甚微,甚至難以測定有什么變化。
筆者以前有種錯誤的觀點,認為水底冬暖夏涼,冬天魚兒游向深水處是因為那里更暖和。通過水層溫差的測定,不得不否定在不結冰的日子“水底冬暖”的觀點。
冬天魚兒為什么要潛入深水處呢?可以這樣解釋:深水處溫差變化極小甚至沒有什么變化,最適宜魚兒的生存和生活。
今年夏季,我和閬中市老年釣協幾個朋友常在白鶴水庫釣鰱。感覺立秋(8月7日)前后特別好釣。平常,一天能釣3、5尾3斤左右的白鰱。8月10日,王大祿釣友釣了20尾,創造了本地的最高紀錄。8月6日,二流水平的我,也釣了11尾,創下了自已的最高紀錄。其他釣友均獲豐收。究其原因,是秋涼降溫,水表層溫度降得較多,水表層水底層溫差變小(約為4度),導致鰱魚十分活躍。而立秋前,例如7月23日,水表水底溫差高達7度,我釣了5尾。立秋以后,氣溫水溫逐漸下降,即使水層溫差變小,也漸漸難釣了。
四、當日平均溫度與10日平均溫度的溫差對釣魚的影響
當日平均溫度等于或略高于10日平均溫度則比較好釣魚,反之,低于10日平均溫度則難釣。說得通俗點,就是一段時間的溫度變化比較平穩,氣溫穩定,魚兒已經適應,則宜出釣,反之,正在降溫過程之中,魚兒還不適應氣溫水溫的變化,則不宜出釣。例如,寒潮來了以后,短時間不宜出釣,必須經過較長時間,溫度比較平穩以后,方可出釣。不怕冷,只怕不穩。
五、幾種溫差對釣魚有影響的理論依據
魚是變溫動物。魚類的側線能測知水溫很微小變化(比人體敏感得多).當水溫發生變化時,魚兒要調節自身體溫去適應環境溫度。這個生理調節過程,不僅需要一定的時間,而且需要消耗能量,想來也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。溫度變化越大,這個生理調節過程時間越長,越艱難痛苦。在這個生理調節過程中,魚兒有氣無力,不吃不動,就象垂危病人,對山珍海味也不感興趣了。
另外一個原因,水層溫差對溶氧量影響很大。水里的氧氣主要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氣??諝馀c水表面接觸,只有一點點氧氣溶解于水。水表層溶解的氧氣,主要通過水的上下對流而轉移到水底。水的上下對流的條件是上層水溫低(密度大)下層水溫高(密度小)。前述下雪天僅管溫度很低也好釣魚,正是因為水底溫度較高,容易對流,導致水底層含氧特別豐富。但是,一般情況下,表層水溫高于底層,不利于水的上下對流,而這種水層溫差越大,越不利于水的對流,換句話說,水層溫差越大,水底層缺氧越嚴重。嚴重缺氧,魚兒奄奄一息,還有什么食欲。
理論和實踐都說明:夜間晚差大、晝夜溫差大、水層溫差大、時段溫差大,以及氣溫水溫溫差大,不宜出釣。反之,溫差小,魚兒已經調節好了體溫,精神來了,食欲來了,出釣必有收獲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我們就會注意從溫度的變化趨勢中捕捉出釣的最佳時機. 在實際垂釣活動中,我們也可以不去測定各種溫差,憑著對溫度變化的感覺,對氣象變化的觀察,作出恰當的分析和判斷.
溫差對釣魚確實有重大影響,值得研究和重視。但是,釣魚與很多因素有關,溫差趨勢的影響不是唯一的因素。要想魚獲豐厚,還必須重視其他天氣因素及水情、魚情、地情及釣具、釣法等等。
在下雖然測定了一些溫度變化,但是,斷斷續續,既不全面系統,又不精確,摸索的點滴規律未必正確。在下對溫差與釣魚關系的探索,才僅僅開始,但愿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.
|
|